恨不得咱们的战舰具有全向精确打击的能力。
只是这个技术发展过程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的,陆英豪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第一步,至于后面从1到100,就交给其它人去慢慢累积完成即可。
在他的思路中,旋转式电浆炮在几年后,基座旋转范围能达到100度,炮口高精瞄准至少要达到20度这样的理想值。
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值,整个电浆炮就能如同一个摇头晃脑的火力点,在自己面朝的方向区域内就能完全自己攻击目标,不用再依靠战舰的辅助转向就可以轻松发起瞄准和攻击,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火力作战半径。
在太空战中,火力作战半径指的不再是飞机这类能飞过去,然后巡逻一段时间然后再飞回来的作战半径,而是单纯就是指电浆炮能发起准确攻击的作战半径。
甚至它能战舰的炮台一样,侧过身子对战舰两侧发起攻击。
如果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,那前后都撞上这样的电浆炮……
一艘战舰基本上就上下左右全向360度成一个圆圈无死角的形成了打击圈,在这个作战半径内,想冲过来的对手得要付出惨痛的伤亡代价。
说句开玩笑的话,因为电浆炮也是粒子发动机推进器,这样双头舰炮战舰,连特么的辅助发动机都不用安装了!
想要侧推的时候只需要前后两个炮塔转过90度就行!
虽然这只是个玩笑话,辅助发动机肯定是不能偷工减料的,但从这个笑话上看,也说明了这种全向式的舰炮能带来怎样的火力攻击范围。
而这种舰炮就被章成铭命名为全向式活动电浆炮。
可以说,一个缺口式电浆炮,一个全向式电浆炮,这两种电浆炮是未来电浆炮的发展研究方向,缺口式满足口径和火力强度,全向式则是满足了灵活和大广域攻击需求。
按照这两种电浆炮的发展思路,中端战舰最优解的方案自然就是一头安装缺口式电浆炮,一头安装全向式电浆炮。
这样的组合不仅能满足火力和灵活的需求,在飞行中也能利用缺口式的大推力给飞船提供更大的推进力,毕竟口径大,能赋予的工质电子数量也能更多,推进力自然也更大。
至于缺口式不能提供矢量推进力?
亲,除了四台辅助发动机外,艏部的电浆炮也可以作为艏舵使用的喂(发音二声调,南普腔)!
这个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好评。
不过目前限制这个方案的技术难关还不少,主要就是全向式电浆炮的转向和高精瞄准角度还不足,这个需要时间去逐渐提高。
其次就是缺口式电浆炮的口径过大,导致开火时所需的能源过多,目前的设计方案是将缺口处的两侧变成电池舱,这样的设计好处就是如果遭受攻击的话,电池溢爆出来的能量也不会危及战舰其它地方。
但缺点就是这部分会超重,在太空中还没啥问题,但如果是在蓝星这种重力偏大的地方,飞船很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翘头,强度差点的甚至能直接折断。
不过这种中端战舰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技术难度,以及依旧要面对?矿不足的难题,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,这个解决方案是目前最优解的方案。
注意,这只是优解,而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,真正最好的解决办法,就是解决?矿不足的问题。
而如果解决了?矿不足,那就可以更高的提升中端战舰的作战效能,那就是高端战舰。
低级战舰是解决数量问题,一切战争都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在满足最基础的基数需求,除了所谓蚁多咬死象之外,数量不足连正常的巡逻区域都无法能够保证,又怎么能提供足够的战斗掩护呢。
中端战舰是解决了低级战舰的火力痛点,做到了火力和灵活的兼备,两者搭配就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战斗需求。
但这并不能彻底满足战争的需求。
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,甚至是到了现在能量武器的太空战时代,最好的打法和战术依旧是:
——老子我能打到你,你特么的却打不到我!
所以最高端的战舰,就是满足最后那一点点的需求而诞生的。
那自然是——我全都要!
这个全都要不是单纯的指全都要两种电浆炮,而是指灵活、火力、探测搜索距离、速度等等需求都满足的一个全面体。
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,就是把战舰设计成一个橄榄球状(微扁,或者说是枣核、橄榄核那样),两侧是缺口式的巨型电浆炮兼推进器,而它的上下左右,则是安装有多门全向式电浆炮。
这样的设计,就特么的等于是将一艘战列舰,不仅只是有上面的前后两座全向炮塔,特么的左边、右边,甚至下面都还有炮塔,每边两座,整个战舰上下左右前前后后至少达到个全向式炮塔!
这样的设计,直接特么的把整艘战舰变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火力刺猬!
而这还不是更夸张的,如果把舰体拉长,舯部
第198章 缺口式电浆炮&全向式电浆炮,战舰级别(3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